灵武中文网 > 小货郎 > 第136章 第 136 章

第136章 第 136 章

灵武中文网 www.05zw.net,最快更新小货郎 !

    第136章

    第二日醒来,引娘还有些不好意思,可身边刚张开眼的男人轻轻吻了吻她,瞬间唤醒昨晚的记忆。

    生宝宝,竟然是这个生法。

    引娘整个人又红得厉害,昨晚不可抑制的颤抖全都被纪彬看个完全。实在是,实在是太难堪了。

    纪彬轻笑,没有再捉弄她,只是抱着怀里的人温存。

    估计谁都想不到,那么恩爱的夫妻如今才同房。

    等再起来,就是分刺绣坊的账本。

    跟纪彬说的一样,他以后再也不过问刺绣坊的所有账目。不管盈利多少,有多少买卖,都是引娘个人的。算是她的私房。

    可若是让纪彬帮忙,他自然也会帮。

    引娘原本想拒绝,但纪彬却道∶"这不是跟你生分,而是想让你有依靠。"我是依靠,这些东西也是。"

    以后家业越来越大,纪彬虽然还说自己是个小货郎,天地之大,他做的这点买卖,确实不算多厉害。

    可这家业明显越来越好。

    如今的时代女子艰难,他想让外人都知道,他娘子也是有恒产傍身的。再说,刺绣坊本就是引娘一手操持起来,全都给她,纪彬自然不心疼。甚至不担心有人会跟引娘抢东西。

    说句实话,如今的引娘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东西看得牢牢的,那些有小心思的人,也做不了什么手脚。

    引娘可以应付得过来。

    刺绣坊彻底给引娘这件事,也在整个邑伊县,乃至宿勤郡兴华府引起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不说纪彬原本就有名气,单这件事就让许多有小心思的人立刻收心。

    一个如此厉害英俊的男人,身边只有一个末微之时跟他成亲的娘子。可成亲五年,却一个孩子都没有。这个男人不仅厉害,而且多金英俊。

    这些条件加起来,自然值得许多人起不该有的念头。

    南军国三妻四妾的人很多,越有钱的,妻妾越多。

    就连黄沟村黄家,明明是黄夫人打理家里财产,可她相公照样纳妾,这就是个例子。

    所以在纪彬从汴京回来,不说富甲豪商,就连官宦人家都在做这个打算。亲生女儿不舍得送出去,送个亲戚家的庶女送可以吧。

    看看人家纪彬家的财产铺子,再有之后的潜力,能搭上不亏的。

    若能在纪彬那讨点好,他们依靠着家世,说不定还能扶正,若有子女了,更是能沾光。这些人出手,可不是什么乡村乡里那些手段,而是麻烦无穷,总有让你妥协的法子,最关键是引娘家世单薄,不过是个农家女。

    对更多人来说,这自然不算什么。

    也有人讲三纲五常,什么伦理道德,宠妾灭妻不被容忍等等。但这礼数二字,通常都是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这句话原意是讲,要人人平等,赏罚分明。

    但渐渐却演变成封建社会因人定罪,一应规矩都是用来约束旁人,到了自己,自然另当别论,若古代人真的那么奉信尊卑,史书上也不会有那么多杀嫡立庶,弑父弑兄的了。

    所以动送身份尊贵的美妾到纪彬身边这种心思的人,可不在少数。万一挣得一份让人艳羡的家产。

    再说纪彬年轻长得好,就算作为普通夫君,那也是良配。再搏一搏把农家女引娘比下去,岂不是一步登天?

    可是刺绣坊的事一出来,不少人家都歇了这个想法。能把那么赚钱的刺绣坊给自家娘子,这是什么意思?

    他们是想把女儿侄女送过去享富贵,争财产,但也不是让她们去熬命。

    那句话怎么说的,钱在哪爱就在哪。

    古人虽然不会讲这句话,可却明白其中的意思。

    人家纪彬都把那么赚钱的刺绣坊光明正大给娘子做私产,这说明了什么,只怕不用大家多猜。

    就算有些没眼力的再凑过去,刚提一句引娘没有孩子如何如何。

    纪彬都会很正经地答一句∶"两人没有孩子,你们为什么只怀疑是引娘的问题,却不怀疑是我的事情?"

    "万一是我不能生呢?"

    ???

    有人会这么回答吗?哪个男人敢这么开口啊。

    反正纪彬敢,他能不能生,引娘可太清楚了。没必要在别人面前显现出来吧?

    这话传到众人耳朵里,只觉得纪彬这人爱妻护妻,倒也不认为他有什么问题。说到底两人年轻小,用什么没有孩子的借口来给他纳妾,只是借口而已。

    但传到那些原本要送到纪彬家里的女子们耳中,心里既是酸涩又是向往,若真的能有这样的夫君,那该有多好。

    既给家产,又给面子,这样的男人太少见了。

    可她们心里却是明白的,能如此对自己的娘子,又怎么会容得下旁人。

    这场风波还没闹到引娘面前,就已经悄然散去,比说什么话都有用。再说人家引娘如今也是有恒产的人了。一个刺绣坊啊!

    现在谁不知道纪滦村刺绣坊已经打出名气,都喊这个就叫兰绣。一提兰绣谁不知道这兰绣,图样精美,还开辟了珍珠绣,海贝绣加以丰富。

    虽然兰绣才刚刚成型,但假以时日必然有所名气。

    有人家相公在,必然会把兰绣远销各地啊。到时候兰绣的名气不就打出去了?

    引娘倒没考虑那么多,她现在在挑人选准备送到兴华府,挑选十个优秀的绣娘,到兴华府传授绣法。

    这是年前就想做的事,但因为去汴京一趟,竟然耽误了半年时间。

    但这十个绣娘去兴华府之前,还是要纪彬先探探路,在那边准备好僻静的房子,然后再有引娘带着人过去。

    到时候兴华府的女子们也能学习刺绣,成为纪家刺绣坊,成为兰绣的一部分。更重要的是,这样可以赚钱啊。赚兼钱的买卖谁不想做。

    也有刺绣坊的人担心,那么多人学会了刺绣,那她们手里的活会不会少,就跟春安城兰阿巷子的人想得一样。

    毕竟买家就那么多,要是你卖了,那我卖什么?

    引娘只让她们安心,自有解决的法子,大家安心刺绣就好。

    引娘这么淡定,自然是因为她在汴京的时候就知道,西边商路要开,海运也要开,后者可能会慢一点。

    但他们家的刺绣坐船只再到运河上,一路能送到汴京。汴京那边对他家的刺绣,可是喜欢得很。

    平老板已经做好准备,随便帮他们销售货物,平老板可不止酒楼一个产业,他家能在汴京有名气,生意上自然不是小打小闹。

    引娘淡定,其他人自然跟着淡定。

    不过也是奇怪,以前听酿酒坊的伙计们讲,他们一看到纪彬东家胸有成竹,他们也跟着安心。如今刺绣坊竟然也成这样,只不过现在淡定的是引娘,她们照样安心。

    他们这对夫妇俩,可真是厉害。

    既然东家都说没事,那她们继续做呗,反正现在做出来的刺绣,只要不是瞎糊弄,都会按照等级售卖。

    这些都已经有定制,大家心里明白的。

    李裁缝也帮着管理绣娘们,还在帮引娘挑选合适的人去兴华府。

    挑绣娘去兴华府这件事,众人早有耳闻,有想法的自然会跟过去,一个是教别人之后,还能得到刺绣坊给的钱财,二是在引娘身边露露脸,说不定有晋升的机会。

    有些想法的人自然会主动报名。

    这点根本不用纪彬操心,他只要去兴华府就好。

    五月二十五,引娘生辰后五六天他才出发,之前来给引娘过生日的柴力都回海太城了,他还是没走,但最近真的要去一趟了。

    走的时候,纪彬忍不住对引娘笑∶"可别太想我。"

    引娘一听这话耳朵就红,只推着他离开。

    纪彬又笑,带着陈乙先去趟邑伊县,之后再从邑伊县去兴华府。这是早就商量好了的。

    不仅是纪彬自己想要走,兴华府作坊跟船运那边也在催他,甚至船厂李家也在催他。

    应该是新船已经做好,只等着他过去呢,纪彬还让卢益赖亚在兴华府等他,明显请他俩帮忙检验船只。

    出发之前还是要跟邑伊县新知县打个招呼的,新知县就是之前的主簿,因为程知县走的着急,破格提拔上来的。

    主簿也是实在没想到,他虽然举人出身,但当时名次并不高,而且家世一般。否则能跟着当主簿吗。

    谁想到时来运转,竟然让他遇到这种事。

    这位叫牛吉人的主簿刚开始只是代理知县,春安城刺史,宿勤郡知府觉得他还不错,前段时间才正式任命,吏部也通过了。

    毕竟只是个知县而已,不算特别严格。而且牛知县管得还不错嘛。

    肯定不错啊!

    无意得到这种好机遇,若还把握不住,对不起他之前读的书。

    反正牛知县觉得自己特别幸运,这可是邑伊县啊!

    不是什么穷得鸟不拉屎的县城,而是税收人口欣欣向荣的地方。甚至是为数不多有商会的地方啊。

    又因为纪彬的原因,这里多了不少作坊,又是一大笔收税,托之前知县们的福,县城的路也是不错的。

    官学慈幼院,一个比一个修缮得好,连留下的捕快捕头们都很得力。

    他是捡了个大便宜啊!

    周围多少同僚都羡慕他能在邑伊县当长官。

    至于昌伊县到兴华府的那条路?还有什么说的,有钱有人,修啊。牛知县自然知道这条路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所以纪彬跟牛知县聊天的时候,牛知县立刻透露了这条路的消息。

    那就是路已经修好了,原本骑马要三四天时间的路,现在缩短了一半,就算是马车牛车走,也只用不到四天时间。

    所以纪彬可以放心做生意。话虽然没有明说,可意思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纪彬自然失笑,但心里也是高兴的。

    他走这段时日,邑伊县同样有发展,能不高兴吗。

    拜别知县,纪彬陈乙骑马上路。

    这一路果然如同生知县所说,修建得十分不错,道路宽敞,路也平坦。看样子是花了大力气修建的。

    其实纪彬之前就知道,他毕竟跟柴家,蔡运熟悉,这条路还是他家修的。

    他们走的时候,蔡运家小孩都出生了,纪彬引娘回来后还去送了礼,自然知道路的情况。这明显是条官道,估计因为邑伊县有钱,兴华府也还行,所以修建得非常漂亮。

    马儿走这路上面,明显很轻松。

    这一路走过去,还有不少大车,更有跟车的老板。

    他们自然是认识纪彬的,可惜纪彬陈乙骑马飞快,也没机会打招呼。

    可一见到纪彬,自然会有人感慨,他们宿勤郡出了这样的人物,怪不得在各地名声都在上涨。而且这位纪先生可是跟南军国各地的人都有联系,每个月的书信都十几封,都是各地好友写的,真厉害啊。

    纪彬都不知道,他跟好友们写书信,都成了厉害的了事。

    他这会已经到了兴华府城门前。

    此处城门已经被修缮得很好,门前的兵士见到他跟陈乙,眼睛明显亮了,立刻向他打招呼。

    于是这里就跟昌伊县一样,不少人都把纪彬围住。

    其实兴华府所有人都知道,纪彬早在四月底就已经回了纪滦村。离家好几个人,自然有很多事要忙。

    可是兴华府众人等了那么久,还是没听纪彬要来兴华府的消息,这让不少人都有些着急。

    纪彬不会是不想来兴华府了吧?

    可他家还有铺子在这啊,俨然已经是整个兴华府最大的杂货店了,里面南北杂货,各式物件,简直应有尽有。

    准要是想买东西,都会来他家的。总不能真不在意这边吧?

    船运骆家,船厂李家渐渐写信给他,现在总算是见到真人了,不少人都围着纪彬说话。这还在城门口呢,话都说不完的。

    纪彬笑着推托,他还是想去自家杂货店看看,其实他那点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,他再说一遍也没意思啊。

    总不能让他再自夸一顿。

    纪彬越是如此,越是被夸名士风范,就快成兴华府的典范了。

    这点兴华府新知府了解得最深。

    新知府名叫晁山,原是上届科考的榜眼,今年不过三十四,应当前途远大,可当时朝中科考的主考官是禹王一派的人。

    他们那届的考生都算是那位主考官的门生。之后禹王落败,他们这群人自然受到冷落。即使他们什么也没错,只是在错的时间考上科举而已。

    晁山也明白,太子是没功夫故意磋磨他们的,只是其他人下意识远离这群人。他们这一届的状元更是因为棉花案下狱,谁让状元太巴结禹王。就剩探花跟榜眼,还在翰林院战战兢兢任职,谁也不敢出一点差错。

    至于其他人怎么样,晁山也不清楚,约莫就分两种,一个跟状元一样站错队,还有一种就是他们这种被党争连累,虽没入狱,但备受冷落。

    谁知道就是在年末几天里,太子正式着手调配官员,看了他之前的文书,还以后办得几件差事后,竟然召见他,问了几个问题。

    还问他对海禁一事怎么看。

    当时圣人生病,太子,也就是现在新皇掌管所有政事。被这么看似简单一问,晁山简直满头是汗。

    权衡片刻,晁山讲出自己的看法,等他再从政事堂出来,已经过了两个时辰。这简直是当场写策论啊!根本又考了一次科举!

    等他回去之后,直接在床上躺了大半天才缓过来劲,再接到消息,就是收到外放任职。让他去接替王巡查,掌管鸟不拉屎,又穷又乱的兴华府。

    要说外放那是好事,如果没有外放几年,也不能回京再升职,可外放到这种地方,又是两说啊。可他身份又不一样,毕竟是禹王那一届科举出来的,晁山咬咬牙,肯定去。就算兴华府鸟不拉屎他也去,万一熬出头了。反正同一届的探花羡慕得很,探花也想去啊。

    对他们这种情况来讲,能出去,好好做事就行。当年被连累,那也是时运不济,埋怨不了谁。

    谁知道任职命令下来得极快,赶在年前就要走,不仅是他去,还有个今年考上的举子也一起出发任职。

    晁山去兴华府当知府,那个叫樊海钧的则去海太城当城主。

    说是体面,整个兴华府带上海太城的人,一共两万多人,海太城也只剩一千多人口,不然也轮不到他们两个。

    晁山甚至觉得,吏部是不是随便指了个人去海太城的当城主,毕竟一千多人,还都是老弱病残,肯定是觉得樊海钧的名字里有个海字,直接扔他过去了。

    实际情况嘛,其实也差不多。

    毕竟让他们去任职的时候,兴华府知府是好好选的,因为王巡查跟纪彬的来信都说明,兴华府主城有潜力。

    海太城就是顺便的,吏部的人都没上心。

    两人忐忑得很,跟着内侍一起出发,内侍是去各地宣读旨意,请贤达名士去汴京赴宴。他们是赶在年前去接替王巡查跟他的手下。

    过年的时间自然是跟着王巡查好好学习,等年后人家就要去吏部当吏部尚书。

    虽说要在外面过年,但两人肯定赶紧收拾行李,片刻都不耽误的。

    其中樊海钧还小声说过,他认识的一个举子,因为跟纪彬是连襟,所以年后去任职都行。没想到他们两个却要赶在年前,也是时也命也。

    话是这么讲,可樊海钧还是高兴的,总比留在官府客舍等着任职消息的好。

    这位樊海钧,便是当时跟万举人一起科考,也一起等着任职文书的举子,当时他看着万举人离开,还对纪彬产生过好奇。

    没想到这就要到纪彬家隔壁城里当城主了。

    虽然管得人少,他也知足了,他也是二十六七的人,能有个地方去,让家人安心,可以了。

    两个倒霉蛋即刻出发,赶在年前到了兴华府。

    像晁山晁知府以为,他要面对的兴华府,肯定是破烂不堪,火烟断绝。谁知道刚进城门,就发现这里是有规矩的。

    城门口的兵士虽说衣着一般,不如汴京兵士威武,可极有规矩。

    这还是传说中那个被谈家祸害个遍的兴华府吗?反正谈家父子做得是让整个汴京都震惊。什么年代了,这里还有灶火,还买卖本地人口去海外。不仅如此强抢民女,烧杀掠夺,反正把南军国律法犯了遍。这种情况的地方,肯定民不聊生啊。

    但走进来,却让晁山跟樊海钧大吃一惊,这里竟然还不错!

    旁的不说,道路都修整好了,各处的房屋明显都修缮过。

    主街后的民房的就不说了,远远看着码头街后面整齐划一的房屋,明显是新建的啊。看看这地方,竟然充满了朝气?

    两人忐形忑了一路,突然对这地方有信心了怎么办。

    虽然此地百姓明显还很穷苦,但是有希望那种穷苦啊。听路人还在讲码头修缮如何如何,这是好事啊!靠着海边,自然要修缮码头的。

    晁山忽然想到太子问他的话,还问了海禁如何如何,他现在似乎有些明白,太子为什么选他过来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兴华府现在的情况给了晁山很大信心。

    等他见到王巡查的时候,晁山跟樊海钧自然客气万分,他们刚从汴京过来,自然知道这位就是未来吏部尚书。

    吏部尚书啊,主管他们官员升迁考核,自然要小心结交。

    还有兴华府海太城的指挥使也过来见面。算是两边官员正式碰头。

    王巡查公事公办,将兴华府以后的规划都说完了。包括年后修邑伊县到兴华府这段路的事,自然是重中之重。

    可到了海太城,王巡查看看樊海钧道∶"海太城暂时没什么安排,你过去看看吧。

    暂时没安排?他们真的没事做?

    不过樊海钧还是燃起信心,万一呢,万一海太城发展得也不错呢。

    毕竟他们来的时候,都以为兴华府很差劲,可现在也没那么差。

    旁边的海太城指挥使柴力看了看他,这是个不苟言笑的军士,身上有着恶疤,还少了条胳膊。樊海钧总觉得这种特征的人在哪听过,但并未在意,只是跟着指挥使柴力一起去海太城任职。

    他们先经过兴华府主街,又路过码头街,再有就是六个荒地村。每个地方都是井井有条。

    但是路到荒地村尽头,突然就从修好的大路变成土路???这又坐马车两个时辰,终于到了海太城的城门口。

    他是个不会骑马的,这一路颠簸让他差点吐出来。

    可一看到海太城,心里就燃起一点希望,这就是他未来几年任职的地方,说不定还不错呢!

    等走进去一看,马车缓缓驶过海太城主街。然后没了。

    衙门就在主街上,周围是几处修建好的民居,倒是私塾有五六个。但就没了。

    一千多人的地方,确实不大。

    指挥使柴力手下有二百兵士,还是从兴华府拨过来的,这些兵士还代替了衙门捕快的差事,顺便维护治安。

    再进到海太城府衙,樊海钧更沉默了。

    那兴华府的府衙虽然也旧,但好歹不破,这里是又旧又破,而且还没人。好在没过一会,几个小吏还有代理城主已经来了。

    代理城主是王巡查的亲卫,樊海钧也就是现在城主自然恭敬。

    亲卫道∶"我们几个都在外面教书,现在才回来,樊城主不好意思了。"

    樊海钧哪有什么好说的,不过他好奇到∶"教书?对了,海太城为什么那么多私塾?"

    "这自然是纪先生吩咐的,我们海太城孩童老人多,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教他们读书识字。"亲卫答道。

    樊海钧眼皮一跳,纪先生?"可是纪彬,纪先生?"

    "正是他。"

    提到纪彬,方才冷脸的指挥使柴力也温和了些,对樊海钧道∶"以后海太城有什么事,尽可去城西指挥使找我,海太城的情况问他们几个即可。"

    这其实有什么好问的,城里的小吏都在教书,看来这里是真没什么事!看看人家兴华府的街道跟荒地村,多好啊。他们这怎么回事。

    等樊海钧一问才知道,有能力做事的,都去隔壁兴华府了,他们这里既没有码头,也没有道路,实在难搞啊,甚至很多人吃饭,都是府衙供应。

    天,他到底来了个什么地方。

    但他还是奇怪,这里跟纪彬又有什么关系?纪彬建议开私塾,这里的人就开私塾了吗?

    不止是樊海钧在心里默念纪彬的名字,此时晁山也跟他一样。

    兴华府的事情还是比较多,但有王巡查早就准备好交接文书,方便晁山快速了解。可这上面却频频提到纪彬的名字。

    晁山是知道的纪彬的,却不知道他对兴华府影响这样大。

    王巡查甚至道∶"太子殿下之前说过,兴华府如何赚钱,全看纪彬的。""当然,这只是同我讲,以后你是此处知府,还是看如何管辖此处了。"

    如果听不懂王巡查话里的意思,晁山在翰林院那三四年也算白待了。自然是提点他,有些事可以听纪彬的。

    不过晁山还是疑惑,纪彬无官无职,怎么连未来的吏部尚书都对他如此看重?这也太不一般了吧。

    等晁山接管整个兴华府的事情,才明白王巡查对纪彬看重的原因。

    现在整个兴华府内建设起来的,基本都是依靠纪彬的规划,包括库房里面的钱,也都是纪彬弄出来的,他的抄家确实有用,而且还把贪官污吏的家搜个底朝天,现在全用来做兴华府的建设。

    但晁山接管兴华府,只能算接管三分之一。

    要知道兴华府还有六个不算大的盐场,以前在朝廷眼中不算大,但近些年被谈家父子却搞得规模不小。

    现在六个盐场都已经封闭起来,盐是国之重事,按照上面的意思是,晁山暂时不要管,自有专门的巡盐使来督查。

    这样是朝廷因为兴华府的事情,如今查漏补缺,多出了个巡盐使出来,年后自然有人过来专门管辖,好掌控此处盐务。

    说白了,就是分权。

    以前当兴华府知府,有港口码头,有盐税,还有整个兴华府的庶务,现在直接分掉至少三分之

    两边协管,也好让朝廷更好掌控下面局势。

    至于有没有用,还要看实行得如何,什么政策出来,都是要试试的。如今兴华府就算个试点。

    等年后到兴华府的,还有布政使等等那些职位。现在让晁山先到,也是让他提前了解这边的情况。

    晁山经过一通学□□算搞明白为什么让他急急忙忙过来,也算是优待了,毕竟这里情况特殊,他这个长官能先管理好这里的人跟事,以后再来布政使等人,他也管得过来。

    没想到太子竟然真的要用他。

    这让晁山晚上忍不住给家里写信,让他爱妻知道,他在这也不算吃苦,说不定还是历练呢。

    也就是晁山这人心态好,换了心态不好的,估计还要埋怨兴华府多个名声好听的纪彬,还要埋怨太子小心眼。

    在乐观的人眼里,这明明就是重用!

    再说他听说过纪彬的名声,不管他本人是不是那么厉害,但能有这样的名声,必然不是普通人。

    晁山这边放平心态,那边海太城的樊海钧也努力让自己融入进去,不行也去教孩子们读书吧,也算他这个城主做事了。

    一切都要慢慢来不是吗。

    年前是这样的,年后王巡查就要带着纪彬他们去汴京。晁山送行的时候对纪彬更加好奇。

    早知道路过邑伊县的时候去看他一眼,瞧瞧是个什么样的人物。

    如今几个月过去,晁山算是坐稳兴华府,下面来的属官关系也不错,不少人都是太子挑选的,自然不会错。

    海太城那边虽然跟之前差不多,可樊海钧也算找到事情做,只是没事就过来打打秋风,想要给他们那边修路。

    修,肯定修。

    只是要把邑伊县跟兴华府的修好,然后才轮到他们那。晁山还真没食言,确实是这么做的。

    可这些路修完,兴华府成立的两个小码头也修缮好,这兴华府的库房里可就没多少钱了。

    再大的金山,也扛不住修这么多路。

    他们兴华府又不像邑伊县,有稳定的税收来源。

    兴华府还是穷啊。穷的连邑伊县都比不过。

    好在晁山也不是个吃白饭的,他努力建设海运,好让过往的船只尽量在兴华府停靠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

    现在兴华府的百姓可以说安居乐业,该种田种田,该捕鱼捕鱼,生活还是不错的。但这些都没税收啊,朝廷说过,兴华府三年不交农税的。

    晁山安慰自己,也行,大部分地方都是这样。能顾个温饱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谁都能跟邑伊县一样那么富裕吗?不存在的。

    在晁山终于上手了的时候,纪彬从汴京回来的消息传来,还让他吃了一惊。

    在兴华府越久,他们这些人越明白纪彬的厉害之处。

    不是有纪彬在,兴华府根本不可能发展这么快,都说他百万棉衣送边域这事做得好,其中在兴华府的事更好啊。

    那么多百姓能安居乐意,那么多船运人家因为纪彬才留下来。不仅如此,甚至兴华府现在的很多作坊,都是他找人弄过来的!

    可以说纪彬一举之力,盘活了整个兴华府的商业。若不是他的话,现在的兴华府税收只会更惨淡。

    所以纪彬一回邑伊县,一回纪滦村,他们这边立刻得到消息。

    晁知府知道,很多兴华府的百姓都盼着他过来,兴华府的作坊也是如此。虽然不知道盼着纪彬过来做什么,但总觉得他来了,那就是好事。

    晁知府跟布政使私下也在议论,纪彬还会不会来兴华府,应该会吧?然后纪彬在家中被人连着登门拜访的事他们也听说过了。没办法,谁让他财口口气威名远播,大家都想跟他交好啊。

    可以说整个兴华府,甚至带着海太城都在盼。

    还是那句话,他们不知道纪彬会带来什么,但纪彬来了,那就是好事。

    五月二十八,纪彬终于到了兴华府。

    他坐到兴华府杂货店后面厅房里,听着纪一飞绘声绘色讲这些事,人都麻了。大家夸得是不是有点太厉害了?他都不好意思了。

    纪一飞说话,李栋插嘴,两人都是话多的人,就算是小事也能讲得天花乱坠,更不用说兴华府百姓确实都盼望着纪彬过来。

    一时间陈乙都在跟着笑。没办法,谁让这是纪彬东家!

    现在两人也都是掌柜了,除了私下还算活泼,面上都稳重得很,这会也就在纪彬面前还跟之前一样。

    两人都把家室接到兴华府,算是在这安家落户,好好做工。

    李栋成亲纪彬是知道的,去他杂货店不久就有了媳妇儿,纪一飞则是年后成的亲,如今夫妻间也和睦得很。

    可他们见到纪彬,还是跟之前差不多,从掌柜变成小伙计了。

    纪彬笑着听他们说话,其实他跟李栋年龄一样大,也就纪一飞比他小一两岁。此时却异常稳重。

    说起来,纪彬手底下的员工们,基本都是年少有为。不少人都说这是纪彬的功劳,也差不多吧?

    厅堂里在闲谈,纪彬了解一下现在兴华府的情况,四间铺子里的六个伙计一边招待客人,一边在往后看。

    这四间铺子都是相通的,只是分门别类,放的东西不同。所以六个伙计还能交流一会。

   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,那就是东家脾气到底怎么样啊!他们都是兴华府本地人,都见过纪彬,却没近距离接触过。

    方才东家直接敲的后门,只有一个伙计开门看了一眼,其他人都没看到!

    那伙计有点紧张,开口道∶"脾气很好,根本不像东家。"

    哇,脾气很好!

    大家瞬间放心,不过他们纪彬东家那么厉害,还那么心善,不用说就知道是个好脾气的人吧?他们也太幸运了,能在纪先生这里做事。当初招聘的时候还以为自己选不上呢。

    等厅堂事情说完,纪彬对现在的兴华府已经有了了解。

    去年永义十八年年底他从兴华府离开,那会大码头跟两条街道已经修缮好,年后的小码头跟邑伊县兴华府这条路也修好。

    船运基本已经正常,新派来的官员也算不错。

    兴华府本地人基本依靠种田跟打渔为生,船运买卖也就是那几家在做,打渔也好,种田也行,不说衣食丰足,反正是不缺吃喝的。

    算是已经稳定。

    只有外来的七个作坊,算是在做买卖,基本都跟船运人家沟通好,随时可以运输,虽然销量不算大,但他们已经尝到运输方便的好处。

    原本不止有七个作坊,反正来来回回,现在就剩下七个了,大多还是在更稳定的纪滦村。

    这种规律是很正常的,所有商业发达地方,都会经历过一件事,那就是人口爆炸。

    这也算是一种规律,一个地方风调雨顺,百姓衣食充足,那人口就会迅速增长,增长到不适合那么多居住的时候,商业也好,工业也好,才会慢慢发展。

    纪彬那个时空的古代江浙便是如此,明清时期人稠地稀,土地渔业供养不上,便会寻求其他机遇。

    现在的兴华府还不至于如此,如今还是人少地多的时候。

    可纪彬算了算时间,他们平定兴华府,百姓过上还算安稳的日子,是在去年九月十月。如今是次年五月底,也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纪彬笑着问∶"今年兴华府的孕妇是不是多了许多。"

    这么一问,倒是让两人懵了。

    不过李栋想了想道∶"好像是有这么回事,来买东西的人,很多女子都有身孕。

    他们毕竟是杂货店,见的人多,之前纪彬没问,他们也就没想起来。这会稍微回忆一下,好像是这么回事?

    等他们再问问前面兴华府本地人,纪彬说的话就被证实了。

    今年兴华府怀孕的女子确实增加很多,连药铺的安胎药都涨价了。

    等纪一飞跟李栋回来,连带着陈乙都震惊地看向东家。

    这东家是能掐会算吗?这都能猜得到?

    纪彬好笑道∶"不是我猜的,而是规律如此。"一般来说,生活安稳都会结婚生子,这是人的天性。

    像他身边那么多人,基本都是近几年成亲的,也是因为大家生活条件好起来,就有心情想其他的事。

    李栋纪一飞徐杰如此,兴华府的百姓们更是如此。陈乙若不是一直跟着他忙,估计也已经娶妻了。

    所以纪彬断言,只要兴华府继续安安稳稳的,这商业迟早会发展起来。

    简单来讲,你家里只有夫妻二人,那压力不大,两人都做活,种田捕鱼肯定够两个人吃的了。若是生了几个孩子,田地不够吃了,打渔不够养家糊口了,顺利成章的会寻求其他出路。

    以小见大,小家庭如此,放大到整个兴华府,就是他之前说的了,只要此地稳定,商业会随着人口出生,慢慢变得越来越繁荣。

    这里又不是真的贫瘠之地,既有港口,又有土地,还有盐场,简直好得不能再好。所以当初他痛心疾首,觉得谈家父子实在可恶。兴华府的灾难就是人祸。

    纪彬还是那句话,兴华府潜力无限,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他就要开始在此处好好经营一下自己的杂货店。南来北往的货物,他纪彬都要分一杯羹。

    纪彬笑得神秘莫测,把陈乙纪一飞李栋搞得心里毛毛的,东家这是要做什么啊?

    分别是船长卢益赖亚,还有船厂李家大儿子。

    那李大嘟囔道∶"你怎么来得这么晚!你家船都造好了,只等着你过来下水呢!"